知行合一 即知即行
臺灣目前的社會現象,高談闊論者多,付諸行動者少;尤其因為網路科技的發達,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對社會、政治不滿的漫罵與批評,卻很少看到有人願意站出來,以具體的行動去改變現狀(街頭抗議者不算;嚴格說起來,街頭抗議雖然是向媒體及執政者表達意見的管道,但不能當作改變現狀的具體行動。譬如說,某地方被評為最髒亂的鄉鎮,能夠改變現況的具體行動不是率眾在媒體前拉布條抗議,而是實際親身投入環境清潔與教育宣導的工作)。
中國傳統儒家觀念上有所謂「知易行難」之說,清末民初時,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運動,去除國人茍且偷惰的積習,提出「知難行易」理論,勉勵國人篤實力行,奮鬥不懈。其實不管「知易行難」或「知難行易」,其主要意義都如同陽明學說所闡述的「知行合一」、「即知即行」。尤其對於公眾事務,不應只停留在批評者或旁觀者的角色,畢竟批評大家都會,甚至在茶餘飯後(酒酣耳熱之際),人人都可以提出長篇大論,闡述自己的一番見解;但姑且不論對錯,如果缺乏具體行動,見解將永遠只是(自己的)見解,而無法對現狀有任何改變。
過去多年來陷入一片渾沌之中的清境地區,因為清境永續協會的成立,有了蛻變的契機。然而,永續協會能否真正發揮效益,仍有賴所有居民與業者共同出錢出力,以具體行動參與和支持。否則就如日前網路上流傳的一張教會漫畫中所述:『如果教會只有精彩的活動而沒有真理,撒旦一點也不擔心教會人數很多。』
◎本文轉載自《清境社區報》第17期(101年7月) >>more